北大毀了誰的夢
一場莫名其妙的考試
2004年3月14日下午,甘德懷步出考場。甘德懷參加的是北京大學法律係博士生入學考試筆試。他報考的是法理學專業法社會學方向,導師是北大法學院院長、有名法學專家朱蘇力教授。
4月6日,初試成績公布。甘德懷各門課程分別為:英語,52;法理學,84;法社會學,63。研究生院確定複試資格線為:英語,50;業務課60。甘德懷均通過,總分在法理學考生中列**,是法社會學方向**具有複試資格者。
甘德懷很高興。他悉心準備複試,同時等待複試通知。
轉眼四月中旬,招生簡章上標明複試時間是四月上旬,複試通知卻遲遲未到。
4月15日,甘德懷打電話到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生辦公室詢問,被告知複試時間定在4月19日。甘德懷有點詫異,他不知道北大法學院為什麽遲遲不發通知,複試名單也沒有在網上公布。
4月19日,上午九點。
這**,甘德懷起得特別早。在校園裏兜了一圈,他按著通知的地點到了法學樓。門沒開,甘德懷在外麵等。
一個身材高大,步履匆匆的人往法學樓這邊走過來。甘德懷憑著看過照片的印象,認出是朱蘇力教授。“朱老師。”甘德懷喊道。朱教授應了一聲,徑直往裏走去,進了*****。這是甘德懷**次見到朱蘇力老師。
9點,法學院會議室。除甘德懷,另有兩位考生,艾佳慧和何遠瓊。
一個很普通的會議室。進門中間是一個橢圓形的長桌,兩邊放了幾張椅子。考生坐外麵,導師坐靠裏麵的一排。
9點稍遲,複試正式開始。甘德懷見到了兩位參加評議的老師——朱蘇力教授和周旺生教授。
朱蘇力教授先解釋了艾佳慧與何遠瓊沒有達到複試分數線仍然來參加複試的原因。
“雖然她們沒有達到研究生院劃定的複試資格線,但因為是差額複試如果隻有你(指甘德懷)一個人複試的話,那麽就不要複試了。”
對於其他兩人的到來,甘德懷並沒有感到多少不快。因為如果按照招生簡章規定的初試70%、複試30%的權重比例,麵試隻要過線就行了。
甘德懷**個接受提問。周旺生老師提了兩個問題。朱蘇力教授給甘德懷提的問題與稍後提給艾佳慧的問題是同一個問題。
“你*喜歡的書是什麽?為什麽?”甘德懷回答是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並作了一些解釋。
艾佳慧的回答是波斯納的《超越法律》,說“波斯納文字犀利,隻對事不對人”。
憑著對朱蘇力教授作品的熟悉,甘德懷立刻意識到《超越法律》一書中譯本的譯者就是朱蘇力教授,而那句“波斯納文字犀利,隻對事不對人”則可以在朱蘇力教授所作的譯序中找到。
在艾佳慧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個三十多歲的人推門走進會議室,和朱蘇力教授互相打了個招呼,便坐下來。這個人叫強世功,副教授,也是複試評議小組的成員。他錯過了甘德懷回答問題的整個過程。甘德懷不知道這個半道進來的人是要參加評議的老師。
複試正在進行,朱蘇力教授的手機響了,他側過身子,頭往桌子邊上低一低便開始接聽電話,講了兩三分鍾。
幾分鍾後,手機又響,他又接聽了一次。多數大學都有規定,老師在上課期間不能接聽電話,甚至****響了都要受處分。而在博士生入學複試這樣一個嚴肅的場合,導師卻兩次接聽電話,甘德懷感覺有點糟糕。
上午11點,複試結束,共約1小時40分鍾。甘德懷接受麵試時間大約有20分鍾。
“你死了這條心吧!”
4月20日上午,甘德懷來到北大法學院,查詢複試成績。法學院研究生辦公室張老師告訴甘德懷沒有通過,另外兩個通過了。甘德懷很愕然。
他認為自己的回答在學術含量上不低於另外兩個考生。加上自己筆試成績**,有一門單科**,難道這些不反映水平?
甘德懷去法學院*****找朱蘇力老師,力圖請他再手下留情。
朱蘇力給了一句話——“你死了這條心吧。”甘德懷問如何看待複試成績與初試成績的巨大反差,朱蘇力又給了一句話——
“初試成績是看看文筆還可以隨便給的。”甘德懷驚訝,緊張,著急。但他還是克製住了,此時隻有與朱蘇力教授進行溝通,讓他對自己有更準確的了解,才有挽回的可能。
他開始和朱蘇力老師談論一些學術,談他的文章,大段大段地背誦他翻譯的《衰老與年齡》譯序當中的文字。
“但這總不能算作一次複試吧。”對於麵前這個人今天的表現,朱蘇力教授多少還是有些觸動的。
甘德懷走時,朱蘇力送了他今年出的兩本書給甘德懷。還簽了名。寫了“請甘德懷同學指正”。
溝通了,但事情並沒有解決。4月20日晚,甘德懷情緒低落地踏上了返回南京的列車。一路上,甘德懷反複回憶著,他覺得複試中有太多隨意的成分,有太多的不規範,複試存在著不公平。
回到南京,甘德懷決定要捍衛自己的理想。4月22日,甘德懷打電話給朱蘇力教授,提出調劑要求。電話中,甘德懷再也無法保持平靜,“這樣的複試結果不能接受,永遠不能接受!”
“早知如此,還不如讓你複試通過。”北大有規定,複試沒有通過不能錄取。甘德懷想要調劑,就要更改複試成績。朱蘇力找了研究生院,但結果是複試成績不能改。
甘德懷的北大夢幾乎完全破滅。
北大教授是否說謊
夢破滅了,甘德懷卻沒有停止。他向北大提出了幾點質疑。參加複試為何既不在網上公布又不主動電話通知?複試組隻有朱蘇力和周旺生兩名導師組成,沒有秘書記錄複試過程,他們自己既問且記,是否符合程序公正?在複試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進來坐到朱蘇力身邊的人是誰?為什麽不介紹?他是什麽身份?他是否參與複試結果評議?
甘德懷找了北大紀委,紀委要他找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又要他找法學院。接下來一個多月,甘德懷就這樣不斷地給這些部門打電話,遞材料。
6 月11日晚,甘德懷終於等到了一個“口頭答複”。北大研究生院招生辦主任打電話給他,念了一下法學院的“回複”。電話一開頭,招辦主任就說:“我給你打電話,你還可以省點錢。”甘德懷火了:“我不缺這幾個電話費!”在談到複試資格的時候,甘德懷質問:“是不是北大考生隻要考個8分10分的,照樣可以錄取?”招辦主任強硬地說:“隻要敢公示,就可以!”甘德懷覺得,研究生院根本沒有站在一個獨立和公正的立場,幾乎是在為法學院開脫。電話不歡而散。
之後,甘德懷又和北大紀委聯係,把申訴材料傳真給副校長吳誌攀,用電子郵件發給校長許智宏。
但*後的結果是沒有結果。
7月9日,一篇題為《我的北大考博經曆》的文章在以學術打假著稱的“***”網站上公開,作者甘德懷。一片嘩然。網上的嘩然終於讓矛盾的另一方有了反應。
三天後,也就是7月12日,朱蘇力教授向“***”投去一篇《關於甘懷德同學麵試情況的說明》,就甘德懷的“質疑”有選擇地作了回應。有意思的是,朱蘇力教授在這篇文章中把“甘德懷”寫成了“甘懷德”——此時,他已經記不清兩個多月前自己以書相贈,並題句“請甘德懷同學指正”的那個青年人的名字了。
在這份說明中,朱蘇力教授稱:“2004年報考我的博士的考生有30多人,其中也有我指導的應屆碩士畢業生。*後確定參加麵試的三人中,一人為在校應屆畢業的北大法律碩士(本科非北大),其他兩人(包括甘懷德同學)均為已參加工作的外校畢業生,前者僅僅認識,但不熟悉,後兩人我則是在麵試時才見麵。因此,不存在歧視外校考生或偏袒熟人的問題。”
然而,真相很快被披露:朱蘇力今年有兩名碩士生畢業,其中之一就是他提到的“我指導的應屆碩士畢業生”之一,朱教授何以對自己的學生“僅僅認識,但不熟悉呢?”另一位女士於93到 96年在北大法律係讀碩士,2003年考過麵試考官之一周旺生的博士,複試小組另一主考官強世功副教授,則是該女士的同學。因此,即使朱蘇力與她的關係不可確定,至少可以斷定的事實是,此女士和複試小組三個主考官中的兩人熟識。
朱蘇力教授不曾想到,這份旨在維護北大法學院聲譽的《說明》,並未平息這場風波,相反,爭議進一步升級了。很快,平麵媒體也加入了對“阿甘事件”的關注中。在7月27日接受《***》采訪時,記者問朱蘇力,朱有3個名額,為什麽不把參加複試的3名考生全部錄取。朱回答,他可以全部錄取,那當然是皆大歡喜,後來的所有質疑和指控都不會有了。記者又問為什麽他一定要空一個名額,朱回答:“如果都要,是我對學術不尊重,也是對自己不誠實。收了你認為研究能力不突出的學生,自己當了好人,但花費的是國家的錢,老百姓的錢。作為一個學者,重要的是學術品格,學術上一定要誠實。”
還是在回答記者提問中,朱蘇力這樣說:“過去一些年間,市場經濟對學術製度的衝擊是挺大的,在有些高校,違規的現象確實存在,還有些現象引起社會議論,比如說招領導幹部或老板。但就我而言,十幾年來我沒有招收過一個在職生或者領導幹部。”
可是,一些更加戲劇化的消息的披露,卻又讓朱蘇力的說明再次成為眾人的攻擊對象。北大法學院的一位同學在網上發布消息稱:“今年朱蘇力共錄取了三名博士,而不是大家所說的兩名。龔文東、A同學和B同學。A和B有沒有參加複試的資格先不說,龔根本就沒有參加複試,照樣讀朱的博士。”北大法學院的一位工作人員確認了這條消息,她還確認龔文東是法學院副院長。這個消息也與北大法學院網站公布的相關內容一致。
龔文東的出現,無疑使得整個招生事件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由一件能通過圓滑解釋生硬過關的公案,變成了學術腐敗的典型案件。比如,朱蘇力一直指稱,初試不重要,複試才重要,但龔文東根本未曾複試便被錄取,凸現了特權的存在。朱蘇力聲稱“沒有招收過在職生或者領導幹部”,龔文東的出現,使這句話變成了一句謊言。這就是朱蘇力所說的“學術品格”嗎?
2004年北大法律係博士生招生錄取名單至今沒有公示。北大法學院對整個事件未發表正式聲明。
幾天前,有媒體刊登一則消息,稱“北大校長許智宏表示,北大目前已經開始著手逐步淡化研究生選拔筆試成績的權重,並準備在碩士和博士的研究生考試中逐步取消筆試。”
但不久,北大研究生院又出麵澄清:在今後相當一個時期,筆試不可能取消。然而,不管取消與否,甘德懷考試時,一切都有既定的程序,*講究“程序公正”的法學專家何以就成為改革的先行者將“規則”拋至腦後呢?更有不理解之處:北大似乎對麵試普遍情有獨鍾,有何理由認定它一定比筆試更能反映應試者的“學術能力” 呢?畢竟,博士的培養,目標不是演說家,而是研究者,而所謂“筆試”的局限性顯然不是筆試之過,而是一個科學命題的問題。這樣一來,重麵試而輕筆試,在這樣的學界氛圍與信用體係下,無非是為個人權力的擴大打開了方便之門。
8 月5日,河海大學法律係辦公室。電風扇呼呼旋轉。甘德懷說:“這件事情之所以能像地震似的引起這麽大的反響,是因為很多人以前對碩士、博士招生的不滿沒有宣泄和申訴的途徑,積壓到今天。我出來吼這麽一嗓子,這些積壓的東西便‘嘩——’地一聲全都傾瀉出來了。現在,朱蘇力教授或者北大想擋都擋不住,對北大的聲譽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這並不是我願意看到的,但是迫不得已,因為它不僅僅是北大的問題,而且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了。”

- 細胞培養玄學-MRC-5細胞 2025-01-07
- Ocean NanoTech定製的詳細步驟 2021-10-31
- click chemistry tools數據結果比... 2021-10-31
- LaysanBio代理商相關文獻資料2020 2021-10-31
- Abbiotec代理的產品得到重複驗證2020 2021-10-31
- zyagen Laboratories代理的產品得到... 2021-06-20
- Toxin Technologies代理商相關文獻資... 2021-03-14
- 熱烈祝賀91麻豆福利视频网生物正式代理biocolor公司試劑產品... 2021-03-14
- 熱烈祝賀91麻豆福利视频网生物正式代理cytognos公司試劑產品... 2021-03-14
- Gelest代理的產品得到重複驗證2020 2021-03-14